当心肌梗死发作时,每分每秒都关乎生死。临床上,快速定位阻塞的冠状动脉 —— 被称为 “犯罪血管”—— 是挽救心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如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团队开发的 AI 系统,正为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注入新动力:它能通过解析 12 导联心电图波形,高精度识别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病变血管,其表现甚至超越了传统心电图算法和部分心内科医生。
从 “数据训练” 到 “临床闯关”:AI 的精准度如何炼成?这套 AI 系统的 “过人之处”,源于对海量高质量医疗数据的深度学习。研发团队为其 “投喂” 了大量标准化心电图原始数据,涵盖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等常见病变血管的典型波形特征。经过反复训练与优化,AI 在 “内部训练集” 中展现出近乎 “学霸” 的表现:诊断 LAD、RCA、LCX 的灵敏度分别达到 92.4%、93.2%、99.7%,特异度更是高达 99.7%、97.4%、95.8%—— 这意味着它既能精准捕捉病变信号,又能有效减少 “假阳性” 误判。
展开剩余65%更令人瞩目的是其 “实战成绩”。在 “内部测试集” 的 “模拟考试” 中,AI 对 LCX 阻塞的识别灵敏度仍保持 97.0%,而这一指标恰恰是临床诊断的难点;即便是面对外部医疗机构的 “期末考试” 数据,它对 RCA 和 LCX 的识别灵敏度仍稳定在 90% 以上,特异度均超 91%。这种跨场景的稳定性,为其走向临床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大应用场景:重新定义心梗救治流程正如十院心血管内科张毅主任医师所言,这套 AI 系统的价值不仅在于 “精准”,更在于它能重构心梗救治的全链条。其核心应用场景涵盖了从院前预警到基层诊疗的多个关键环节:
可穿戴设备的 “随身哨兵”:集成于智能手环、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等设备后,AI 能为高血压、冠心病等高危人群提供实时监测,一旦捕捉到异常波形,可快速发出预警并初步定位病变血管,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 急救转运的 “提前备课”:在患者被送往医院的途中,AI 可通过救护车的监测设备提前分析心电图,将 “犯罪血管” 信息同步至医院导管室。这样一来,医护人员能提前备好适配器械、制定手术方案,大幅缩短从入院到冠脉复通的 “门 - 球时间”。 弥补临床诊断 “短板”:临床上,左回旋支(LCX)阻塞因症状不典型,常被遗漏或误判。而 AI 对 LCX 的高识别率(训练集中灵敏度 99.7%),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减少因漏诊导致的严重后果。 基层医疗的 “能力升级”: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基层医院或偏远地区,AI 可作为 “虚拟专家” 辅助诊断。即使是经验不足的医生,也能借助系统判断病变血管,提升 STEMI 整体救治水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 “下沉”。从 “辅助工具” 到 “诊疗革命”:AI 重塑医疗公平对于心梗救治而言,“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传统诊疗中,基层医院因设备不足、医生经验有限,往往难以快速精准判断病变血管,导致部分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而这套 AI 系统的出现,相当于为基层医疗装上了 “智慧大脑”—— 它不需要复杂的硬件升级,只需依托常规 12 导联心电图设备,就能输出专业级诊断建议。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 - 数字健康与人工智能》,这意味着其技术路径获得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未来,随着系统在更多医疗机构的落地,STEMI 患者的救治效率有望实现质的飞跃,而 “AI 辅助诊断” 也将从 “锦上添花” 的工具,逐渐成为保障医疗公平、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关键力量。
在这场与心梗的较量中,AI 不仅是冰冷的算法,更是一位不知疲倦的 “守护者”—— 它从海量数据中学习规律,在临床实战中精进能力,最终将精准与高效注入每一个救治瞬间,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发布于:江苏省和兴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