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清照,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她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女词人之一,也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甚至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这足以彰显她非凡的才华。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她和丈夫赵明诚共同度过的幸福时光,以及她那无忧无虑、闲适自在的日常生活,这些作品充满了宁静与美好。可是,随着北宋灭亡,李清照经历了多次波折,不仅丈夫早逝,自己也经历了战乱的摧残,身世悲凉,生活日渐困苦。这些变化使得她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作品也从早期的悠然写景,转向了充满忧伤与感叹,透过词句流露出她对命运的无奈与不甘。
尽管李清照的词作大多表现出个人情感的抒发,但她也有一些作品因时局动荡而触及国家大事。最著名的如《夏日绝句》,其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一句,便以历史人物项羽的典故暗讽了南宋朝廷的懦弱与逃避。这类作品的风格与她早期的轻盈婉约大为不同,透露出更多的沉痛与愤慨。
有趣的是,尽管李清照比岳飞年长十九岁,但她去世时,岳飞早已被赵构和秦桧陷害致死,且李清照去世时距离岳飞的死已经有十三年之久。因此,她理应了解岳飞的生平与遭遇。然而,身为一位关心时事的文人,李清照的诗词中竟然从未提及过岳飞。这一现象至今未能有确凿的历史证据作出解答,学者们只能通过推测来探寻其中的原因。
展开剩余65%有一种说法认为,李清照之所以未在诗词中提及岳飞,可能是因为她与秦桧的妻子王氏有些许亲戚关系,因此对岳飞的遭遇未敢表态。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成立。李清照性格直率,后期再嫁张汝舟,然而这段婚姻却极为不幸,张汝舟常常家暴李清照,而且还涉及腐败行为。李清照在明知自己面临巨大的风险下,仍旧举报了张汝舟的罪行,最终要求离婚。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极为少见的勇气表现。如果李清照真有意为岳飞写诗,她显然不会因为和王氏的远亲关系而顾忌这些。
其实,除了李清照,那个时代的许多文人都没有在诗词中公开提及岳飞,这背后或许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压力。岳飞被冤杀,众多为其鸣冤的人也因此遭遇了沉重的打压。比如,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等人因声援岳飞而被罢官,甚至更多的文人如文士智浃、刘允升、范澄之等人,因为上书为岳飞辩护,或被流放,或惨遭杀害。这使得许多人在此事上保持沉默,甚至连民间都不敢公开谈论。此时的政治氛围,令许多文人对朝廷产生了深深的畏惧。
在古代,皇帝的权威几乎是不可挑战的。即使是李清照这样胸怀壮志的文人,也无法毫无顾虑地直接批评朝廷。她的作品通常通过隐喻和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愤慨和不满。例如,《夏日绝句》中的“至今思项羽”便是通过暗示项羽死守江东而不肯过江来讽刺南宋朝廷的无能和懦弱,而并未直接点名赵构的不敢抵抗金军。即便李清照在岳飞去世后了解了相关的冤屈,然而她当时已年事已高,且身世困苦,恐怕也没有心力去为岳飞写诗或公开纪念他。即便写了,出于当时的政治气氛,她也不敢公开发表。
直到岳飞冤屈得以平反,已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当时李清照早已去世七年,显然不可能再亲自为岳飞写诗或表达悼念之情。如此一来,李清照未在诗词中提及岳飞的原因,大概是当时的政治形势使然。尽管这一解释只是推测,但它为我们理解李清照的创作背景提供了有力的参考,或许将来会有更多史料的发掘,能揭示出更为准确的真相。
发布于:天津市和兴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