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徐达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得朱元璋的倚重。在朱元璋所设的开国六大公爵中,徐达光荣入榜,且仅次于丞相李善长的位置。作为一位世袭的勋贵,徐达家族也因此被视为是朱元璋政权的栋梁之一,深得朝廷的信任。毫不夸张地说,徐达一家可以说是朱元璋政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几乎注定将世世代代为朱家护航。
然而,随着朱元璋的去世,局势却发生了剧变。朱元璋的继承人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后,迅速与各地藩王展开了激烈的削藩斗争。徐达的女儿嫁给了燕王朱棣,这使得原本紧密的家族关系一时间分裂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徐达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忠诚于建文帝,而四子则支持姐夫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这场王朝的权力斗争,最终将徐家推向了怎样的命运?
一、长子徐辉祖,忠诚于建文帝
徐达去世后,按宗法继承制度,长子徐辉祖继承了父亲魏国公的爵位,成为了第二任魏国公。虽然徐达的女儿嫁给了燕王朱棣,但徐辉祖始终坚守忠君爱国的信念,始终认为建文帝才是正统的皇帝。因此,他与朱棣保持了疏远的关系。建文帝即位后,面临着手握重兵的藩王们可能带来的威胁,决定推行削藩政策。徐辉祖全力支持这一举措,因为他深知朱棣拥有北平的兵权,雄才大略,是不可忽视的威胁。
展开剩余79%在建文帝努力削藩的过程中,正值朱元璋忌日,朱棣派遣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进京吊丧。徐辉祖看到了一个制衡朱棣的机会,建议建文帝扣留朱棣的儿子作为人质,迫使朱棣就范。然而,建文帝出于仁慈未采纳这一提议,错失了良机。
当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起兵造反时,徐辉祖依然坚定地站在建文帝一方,主动请缨亲自领兵抗敌,多次为建文帝出谋划策,显示出他忠诚与大义的精神。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徐辉祖尽管尽心竭力,也无力回天。最终,朱棣成功攻占京师,推翻了建文帝。
在此关键时刻,徐辉祖并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坚持留在家中祠堂,继续抵制朱棣的统治。对此,朱棣大为愤怒,下令将徐辉祖幽禁在京。几年后,徐辉祖郁郁而终。尽管朱棣对他未曾下杀手,一方面是因为徐辉祖的妻子出自徐家,考虑到夫妻情分;另一方面,也因为徐辉祖的四子徐增寿坚定支持朱棣,立下了赫赫战功。
二、四子徐增寿,支持朱棣
与长子徐辉祖的忠诚不同,徐达的四子徐增寿则选择支持姐夫朱棣。他认为朱棣天生拥有庙堂的气度,作为燕王应该是继承大明江山的有力人选。早在建文帝开始削藩时,徐增寿便站出来为朱棣辩护,声称朱棣不会背叛皇帝,而是忠于大明的正统。随着局势的发展,徐增寿频繁为朱棣传递情报,帮助朱棣掌握京师的内外情报,确保了朱棣能精准地调动兵力。
然而,随着局势愈发不利,建文帝对徐增寿的忠诚产生了疑虑。在朱棣兵临城下之时,建文帝传召徐增寿问话,试图揭露其背叛。然而,徐增寿心虚无法自圆其说,最终被建文帝斩首。当朱棣最终攻占南京时,建文帝已经下落不明,而徐增寿的尸体则被发现倒在血泊之中,死于建文帝的手下。
三、一门两公,分居两京
朱棣成功篡位后,立即开始重用靖难功臣。对于为自己付出了生命的徐增寿,朱棣深感愧疚,追封他为武阳侯,并追赠“忠愍”的谥号。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忠臣,朱棣还决定给徐增寿的后代赐予一个新的封号—定国公,极高的荣誉象征着他对徐增寿深厚的感激之情。
然而,为什么朱棣没有将魏国公爵位从徐辉祖手中夺走,转而给徐增寿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考量。虽然徐辉祖忠诚于建文帝与朱棣对立,但作为徐达的长子,徐辉祖理应继承魏国公的爵位,若贸然改变,会引发朝廷的疑虑和不满。因此,朱棣决定保持原状,徐辉祖的儿子继续继承魏国公,而徐增寿的儿子则继承了定国公的爵位。这样,徐家一门出两位公爵,看似荣耀,实则背后却充满了历史的裂痕与悲剧。
为了表彰徐增寿的功勋,朱棣迁都北京后,决定将定国公一家迁往北京,而魏国公的后人则留在南京。最终,徐家一门出现了分裂的局面,定国公的后人在北京,魏国公的后人则继续生活在南京。随着历史的变迁,定国公一脉在明末被农民起义军所灭,而魏国公一脉则在南明覆灭后归降清朝,成为了清朝的臣民。徐家在靖难之役中的不同选择,造就了两家截然不同的命运。
小结
徐达的两个儿子,徐辉祖和徐增寿,在大义与亲情之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尽管他们的决定使得徐家最终荣膺两国公的爵位,然而他们个人的命运却充满了悲剧色彩。无论如何,作为朝廷的重臣,徐家与朱家命运休戚相关。面对靖难之役的激烈局势,徐家被迫分裂为两大阵营,但也因此避免了被彻底清算的命运。这或许是历史赋予徐家的一种“万幸”,使得这个家族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仍能存续下来。
发布于:天津市和兴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