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50多万师生家长入驻“泉州在线一体化教育平台”,共享1500万份教育资源;近200万名学生通过“5G+专递课堂”共享优质教学
泉州奏响AI赋能教育强音
AI赋能生物学科合作学习模式(泉州六中 供图)
AI智能体测(学校 供图)
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孔子数字人对话,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还原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背景。(晋江第四实验小学 供图)
▲AI智能研墨机(泉州五中 供图)
▲智能网球发球机(学校 供图)
◀智慧课堂(学校 供图)
日前,泉州市第二届教育局局长读书班暨第十五届凯辉校长读书班举行。本次读书班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为主题,汇聚国内顶尖人工智能领域大咖和教育一线专家,共同擘画泉州智能时代教育改革新路径。这场高规格的思想盛宴,不仅带来了前沿理念的碰撞,更锚定了泉州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坐标。
□融媒体记者 陈森森 通讯员 吴德琛
名家论道领航向
探索AI教育路径
近年来,泉州高度重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建设。目前,我市已构建起“泉州在线一体化教育平台”,实现“一号登录,多网可用”,破解了数据孤岛难题,已有55.99万师生家长入驻,共享1500万份教育资源。据悉,“5G+专递课堂”累计开课3.1万节,让178.9万名学生跨越城乡鸿沟共享优质教学;126个教育智能体覆盖全学段,推动教学从“经验驱动”向“数字赋能”质变。
“课堂上该让孩子动手做的实验不能用动画代替,该面对面讨论的问题不能全靠线上聊天。”开幕式上,泉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刘殊芳表示,教育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在守正创新中寻找平衡。面对科技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新形势,她希望各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锚定办学方向,构建分层递进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深化师资培育,通过与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共建国家级研修基地,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坚持应用为王,推广STEM教育实践平台与“泉家育福”掌上平台;坚定底线思维,在数据安全与人文关怀中构建健康生态。
活动现场,专家讲座精彩纷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玉顺以《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为题,生动展示了AI技术如何推动学生深度学习与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深刻阐释了技术赋能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价值,为在场管理者提供了清晰的实践框架。教育部资源中心杨金勇处长第一时间解读《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政策,强调“教师数字素养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建议泉州依托本土实践,打造教师发展“数字样板”。
北京师范大学达婷博士聚焦教育大模型应用,分享了“AIGC赋能人机协同教学”的实证研究。她通过案例,展示一线教师善用AI工具,能从多维度简化备课流程,显著提升效率,也让备课质量更有保障。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潘江儿科长则带来“数智治理”的杭州经验,其“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教育数据体系,为泉州破解城乡教育不均难题提供了宝贵参考。
校际实践展风采
焕发数智课堂活力
作为读书班的核心环节,校际经验交流专场成为泉州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的“成果秀场”。我市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凭借特色实践路径,生动展现了数智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鲜活图景。
近年来,德化县教育局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持续推进融合建设,形成特色智慧教育模式。该地率先建成智慧教育大平台,实现了“5G+专递课堂”全域覆盖;通过全区域投专项债券、全系统建智慧校园项目,实现全场景赋能“五育并举”;同时,建立“智慧资源”“智慧研修”平台,激活课堂建智慧教室并引入AI工具,带活科研荣获多项课题奖项。
泉州五中的“三位一体”模式树立了名校转型标杆。该校自主研发的“数智校园中枢平台”实现教务管理、教学行为等9大类数据实时汇聚,构建起“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精准干预”的闭环系统。通过集成DeepSeek等大模型服务的“AI泉五智学云平台”,教师备课更高效,作业批改更省时。更值得关注的是,学校构建的“感知—了解—应用”阶梯式AI素养体系:开发“智能机器人”“arduino编程入门”等12门前沿课程,与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共建创新实验室,邀请5位院士、37位高校教授开设科技讲座。2024年,该校五大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项同比增长37%,信息学竞赛解题正确率实现跃升,印证了数智赋能对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
作为百年老校,泉州六中以“1+2+N”体系实现传统教育的智能焕新。“1”个校级智慧教育中枢平台整合学情分析、资源推送等核心功能;“2”类智能系统覆盖课前预习与课后拓展;“N”个创新场景中,118个教育智能体大显神通——AR情景对话让英语课堂活起来,智能作业分析系统实现精准辅导。该校结合“5G+专递课堂”技术,向结对学校共享68个智能体模块,优质课例产出量持续增长。
晋江市第四实验小学依托本地搭建的算力平台,在精准学情诊断、AI教研助手、AI班级学伴、家校智慧协同等四大场景实现深度落地,创新性地将校本知识库与AI互动智能体融合,打造校园专属“数字教师”和“AI学伴”,提升了教育个性化、智能化水平。
学员心声引共鸣
形成向善育人共识
为期两天的读书班,不仅是理念与经验的传递,更引发了教育管理者对“AI时代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从局长到校长,从教研员到一线教师,一场关于“技术与教育”的思想碰撞,在泉州教育界激荡回响。
“校长要做数字化转型的操盘手,而不是旁观者。”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苏俊贤表示,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供给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坚守育人初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能让技术取代人际交往和基本技能培养。一方面要通过智能分析系统助力教师精准备课,另一方面也要保留集体备课中的思维碰撞环节。
在泉州市晋光小学校长潘乙平看来,技术应当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而非冰冷的工具。作为校长,既要以开放心态拥抱技术变革,成为教育数字化的“操盘手”;更要坚守教育本质,让AI始终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目标。她将以此次培训为起点,统筹规划、小步快跑,在技术与人文的平衡中,积极探索AI在课堂教学、德育管理、家校协同等场景的落地路径。
“读书班不仅让我系统了解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前沿发展与实践路径,更清晰触摸到其在学前教育场景中独特的应用价值。”洛江区双阳中心幼儿园园长赖艺艺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围绕AI大模型“灵感库”与“辅助工具”,助力教师更高效地设计出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活动方案,从而在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持续发展。惠安文笔中学校长陈建峰也表示,未来,学校将结合实际,探索构建“AI+分层教学”模式,利用智能分析技术精准识别学生学情,优化教学设计。同时,尝试将AI伦理、算法思维等内容纳入校本课程体系,提升智慧校园建设效能。
从专家学者的前沿洞察,到名校的实践探索,再到教育管理者的深度思考,读书班勾勒出泉州人工智能教育的清晰蓝图。泉州教育人正以“爱拼敢赢”的精神,在技术革新与育人本质之间寻找平衡,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撬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有力杠杆,为建设教育强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数智动力。
和兴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